(资料图片)
如何在炎炎夏日安度酷暑,许多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看法,我则想起一句民间俗语:心静自然凉。
一本新近出版的散文集《听凭风雨来》中谈到作者两次吃某快餐的感受,不为无趣。一次是在看电影前为赶时间急急忙忙吃过一回,当时的感受是除了一个“烫”字,啥味道也没尝出来。另一次是儿子儿媳请客,祖孙三代全家6口边吃边聊,细细品味,感觉这玩意儿还真是好吃。
同食一物,为何前后感受如此不同?书中解释说,关键在于“心境”二字。心境好了,食物再烫也不觉热,再不习惯也会好吃;心境不好,吃再好的东西也没有胃口。其实,生活中我们有许多类似的经验,比如“笑一笑十年少,愁一愁白了头”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。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观察事物的感受,周围事物也会因心境不同而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同的印象,这就是所谓“境由心造,物随心转”。王阳明对这一现象解说得更直白:“人人自有定盘针,万化根源总在心。却笑从前颠倒见,枝枝叶叶外头寻。”
“万化根源总在心”,如要找“心静自然凉”的注解,这句话是多么的贴切!它也告诉我们,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从心静开始。
心静,是一种状态,也是一种修养,更是一种境界。“乐易者常寿长,忧险者常夭折。”有什么样的心境,就有什么样的人生。一个人拼搏奋斗几十年,风风雨雨,浮浮沉沉,离不开良好心境的磨砺与培养。
心静,首先要心净。一个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,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:“美必须干干净净,清清白白,在形象上如此,在内心更是如此。”内心干净,是人生最高境界。孟浩然“看取莲花净,应知不染心”,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苏东坡“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,无不是追求一种清静自在、辽阔豁达的心境。心净清明,就会满目山河、心安自若,摆脱各种名缰利锁的束缚;而内心肮脏,比如常常口是心非、投机取巧、自私自利,必如夏蝉噪扰,内心惴惴不安。至于那些徇私枉法、贪污受贿之人,时常出虚汗、心发慌,甚至夜里睡不着觉,就更是难免了。
心静,离不开虚心。八大山人绘画风格独树一帜,画面布局总是只画少部分实物,其余空空如也。有人评价他“惜墨如金”,其实这是其作品“墨有尽而意无穷”的奥妙所在。这种留白艺术不仅适合于绘画,也适合于做人。正是那诸多的言行留白处,打通了一条条通向内心的修养路,正如庄子所说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的确如此,人之心就像居住之屋,如果东西堆得过满,阳光再强也照射不进;只有清除垃圾杂物,把蒙蔽心灵的尘埃扫干净,阳光才会充满心房,结果一派吉祥。老子也主张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说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,就要虚心专一,该坚守的坚守,该放下的放下。老庄哲学充满了神秘色彩,但其“涤除玄览”的静心法,还是合乎逻辑的。
心静,更需要心定。看过这样一则故事:董仲舒自幼喜欢读书,父亲为给其创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,决定在后院修建一座花园。建花园是一件浩繁的工程,第一年刚动工时,第二年假山建成时,第三年花园竣工时,家人都曾邀请董仲舒去看,也想顺便听他有什么意见,但他概不理会,一心手捧竹简诵读。甚至一家人中秋节在花园赏月的时候,他又去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。董仲舒不为外扰,专心读书,终成为一代儒学大师。原来,心静不是懒惰平庸,更不是妥协“躺平”,而是一种幽远的清醒,知道自己在喧闹的世界中心之所往,静下心来笃定前行。正所谓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
“热散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。”春夏秋冬,四季轮回,尽管时间的流逝总是客观一维的,但心境好了,岁月就有了清风明月。有志者总是用奋斗定义幸福,用奔跑诠释时间,以良好的心境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坦途、苦难与幸福。(李 响)
关键词: